年化降本1.8億元、噸鋼物流成本直降25元——這組直觀的數字,正在重慶鋼鐵物流運輸部的改革實踐中變為現實。一場以"物流再造"為名的物流體系重塑,正在改變傳統鋼企的物流創效模式。
在鋼鐵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重慶鋼鐵物流運輸部管理團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過系統性物流改革,2024年實現噸鋼物流成本下降25元,累計創造年化效益1.8億元。這場始于2022年底的物流體系變革,正在改寫傳統鋼企的物流管理方式。
面對行業"寒冬",長流程鋼企的物流成本占鋼材總成本8%-15%,并成為制約鋼企競爭力的瓶頸。重慶鋼鐵作為西南地區重要鋼鐵基地,其原料采購半徑達2000公里,成品輻射全國市場,物流網絡如同精密的體液循環系統,任一環節梗阻都將影響全局效益。
變革始于一場"破壁行動"。2022年12月,當物流運輸部團隊接手成品發運業務時,面對的是分散管理的物流體系。"必須用外科手術式改革打通任督二脈。"團隊中有著15年物流經驗的物流管理負責人,在首次項目會上定下改革基調。
在汽運板塊,團隊運用"動態競價+份額激勵"機制。通過二輪招標實現運輸單價兩連降,引入"基準價-競爭價"雙軌模式,倒逼14家承運商主動優化成本結構。數據見證成效:汽運單價降幅達16.7%,噸公里成本較鄂鋼低6%,僅此一項年省1737萬元。
水運改革則上演"雙向奔赴"的智慧創造。通過整合原料與成品運輸,將單程貨船利用率提升至98%,打造出"重去重回"的高效降本水道。在長江經濟帶水運價格普漲背景下,重慶鋼鐵船運單價逆勢下降21%,1872萬元的年化降本背后,是每個航次多裝載300噸物資的精細測算。
最艱難的攻堅戰在廠內物流。團隊將對標兄弟單位的數據模型細化到128個作業單元,發現廠內轉運成本存在18%優化空間。通過"自有+租賃"混合運營模式創新,將30臺特種車輛使用效率提升40%,229萬元的成本壓降源自每個作業環節0.5分鐘的時效提升。"這就像給血管做了支架手術,讓物料流轉更通暢。"現場調度員李師傅這樣比喻。
如今,重慶鋼鐵的物流改革已形成可復制的"四維模型":采購端近地化布局、運輸端多式聯運優化、倉儲端數字化升級、管理端全流程對標。該模式正在公司內部推廣,預計可帶動關聯企業年均降本超3億元。
當被問及改革心得時,物流運輸部相關負責人指著物流中心的智慧大屏說:"這些跳動的數據就是最好的答案。"屏幕上,實時刷新的物流成本曲線持續下行,而在曲線背后,一場關于傳統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深度變革,正在鋼鐵洪流中奔涌向前。(李超群、王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