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濤 馬薇
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設備能源部智能化管控大廳,電腦顯示屏上呈現的能源介質供給線路分布有序,代表“水、電、氣”消耗量的數字跳動著,映照出生產活力的澎湃脈動。
作為能源保供的主要部門,該部堅持聚焦產線積極求變,通過技術革新、精細化管理等舉措,全面優化水、電、氣等“三網”能源的合理配置、供給模式,繪出降本增效“新藍圖”。1月份,該公司實現噸鋼外購能源成本環比降低24.64元,效果顯著。
從“制度破冰”到“技術突圍”
凌晨是低用電價格的谷時段。每逢此時,張宣科技電爐供水綜合泵站的補給泵就會自動切換為蓄水模式,蓄水池漸漸填充滿新水。
一直以來,面對電力成本占比持續高位的狀況,張宣科技能源系統以“制度+技術”雙引擎驅動用電模式變革,科學制訂《峰谷平用電管理辦法》,將“當低谷時段到來時峰段用電占比”納入生產單位KPI考核體系,并建立起“節電效益分享機制”,明確部門獎勵比例,實現協同聯動降電目的。此外,該公司開展產線智能化建設,詳細梳理蓄水池蓄水狀態、供水節奏及用水需求,合理編制設備啟停連鎖程序,實現錯峰啟停設備的目標要求。
“過去設備集中啟停并不能達到節能的要求,現在設備可以自動‘避峰就谷’啟停,十分節能。”張宣科技設備能源部電氣自動化科科長杜赟萌介紹說,高耗能設備在低谷時段運行,能減少高峰用電負荷。目前,張宣科技的月度峰段用電占比為23.92%;平谷段用電占比為76.08%,環比提高0.61%,預計全年可實現噸鋼電耗不大于880千瓦時的目標。
從“精準調控”到“智慧節能”
在張宣科技電氣系統領域蓬勃開展的提質降本工作,目前已延伸到了該公司的燃氣系統。
“我們開發了‘蒸汽—發電動態平衡算法’,將鍋爐供汽與電網負荷預測相結合。”一名在張宣科技燃氣系統工作的職工介紹道,這種算法能在滿足冬季使用需求基礎上,幫助該公司職工精準把握電爐蒸汽上網時段,及時調整6號鍋爐減溫減壓外供蒸汽量,最大程度提高自發電量,實現月度熱力發電量環比增加7.34萬千瓦時,降低外購電成本4.66萬元。
系統管理全面鋪展,“零散”用氣更顯真招。該公司鍍鋅線產線創新采用“產品燃氣適配調控法”,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精準調整明火爐的燃燒參數,實現燃氣的精準高效利用。1月份,該產線天燃氣月度單耗環比降低0.57立方米/噸,減少天然氣外購成本0.9萬元;圓鋼產線通過加裝氧化鋯分析儀,加強爐內殘氧的精準監測,并將殘氧值控制在3%以下,使燃氣充分燃燒釋放熱量,減少燃氣消耗18.44萬立方米。
從“分散管理”到“階梯利用”
“我們要以‘循環經濟+精準治理’理念為指引,構建起完善的水資源梯級利用體系,將生產質效提升工程抓細抓牢。”張宣科技設備能源系統負責人張強在一場系統節水攻關會上說道。
水資源梯級利用體系能根據產線工序鏈條的不同需求,在各環節建立起高效循環水資源重復使用新模式。張宣科技通過改造深處理濃鹽水排水系統,將深處理濃鹽水管連通至除鹽水站濃鹽水池,同時將藥劑投加系統也改至濃鹽水池,實現水資源的處理與重復利用的目標,噸鋼水耗降低0.45立方米;連鑄產線二冷水采用纖維球過濾器升級方案,濁度指標下降3NTU(散射濁度單位);完成1號、2號連鑄蓄水池改造,實現分級供水,并解決了部分閥門密閉不嚴導致的泄漏問題,有效降低事故水損耗。
這些改造看似零散的工序水資源管理,實則是環環相扣的‘節水拼圖’。在張宣科技“能源策略平臺”展示出的多個監測點數據,可實時追蹤到各關鍵產線用水情況,及時排查消耗異常點,讓“每一滴水的‘旅程’全程可控”,真正將節能降耗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全年采新水量不超過800萬立方米,日均采新水量不超過2.2萬立方米。
《中國冶金報》(2025年03月04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