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本報評論員
1月底召開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六屆七次會員大會指出,新能源汽車和家電產量增長將拉動對高牌號硅鋼的需求,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領域對高強鋼的需求量也將回升,新能源裝備對高端壓力容器用鋼的需求有一定增長空間,高品質特殊鋼、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核心基礎零部件用鋼等小批量、多品種關鍵鋼材需求仍保持上升趨勢。這表明特鋼已成為鋼鐵行業今后拓展下游需求、競逐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正如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執行會長王文金在大會上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所言:“特鋼行業的定位是鋼鐵行業新質生產力的‘特種兵’,同時也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軍。”
在“鋼需”已連續4年下降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特種兵’、高質量發展先行軍”的定位為特鋼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競逐“鋼需”新賽道,特鋼企業應勇擔使命、奮發有為。一方面,應該看到我國特鋼產量占比仍較低,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我國特鋼產量占比在11%左右(含不銹鋼),相較于瑞典、日本、德國和美國等制造業發達國家的特鋼產量占比(發達國家通常在20%以上,其中瑞典達70%以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我國鋼鐵行業當前正處于深度調整期,減量發展、破除“內卷”也要求特鋼行業在加強行業自律的同時,找準定位,瞄準下游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鋼需”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差異化發展,避免“高端過剩”。
因此,在“普轉優、優轉特、特轉精”扎堆的背景下,如何打造“特種兵”優勢,發揮特鋼在鋼鐵新賽道的領跑作用至關重要。
打造“特種兵”優勢,須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特鋼競爭力。科技創新始終是特鋼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特鋼行業頭部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比在3%~4%,極個別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比超過4%。特鋼企業應繼續保持或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上下游產學研合作,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以及提高用戶認可度。同時,以市場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為導向,通過技術創新,開發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特鋼產品,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打造“特種兵”優勢,須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目前,鋼鐵行業“普轉優、優轉特、特轉精”趨勢明顯,大量新的產能進入特鋼市場,在加劇原本就激烈的競爭的同時,也加快了特鋼行業優勝劣汰步伐。對此,特鋼行業應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業集中度,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掌握行業細分領域話語權,方能從競爭日益激烈的紅海市場突圍。
打造“特種兵”優勢,須加強市場開拓,拓展國際空間。特鋼應用領域廣泛,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發展前景非常良好。特鋼企業應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可通過參加國際展會、建立海外銷售網絡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尤其要加強與國際貿易組織的合作與交流,了解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和政策變化,規避出口風險。
打造“特種兵”優勢,須強化環保意識,堅持綠色發展。在全球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綠色發展已成為特鋼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特鋼行業積極響應國家環保政策,加大環保投入,推廣清潔能源,實施循環經濟,通過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設備,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智能化。這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還為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如全球首個特殊鋼綠色低碳評價標準于2023年8月30日在哈爾濱正式發布并投入使用,為汽車用特殊鋼的綠色低碳生產提供明確指導和規范。未來,特鋼行業應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加強環保治理,為實現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展望未來,挑戰與機遇并存。特鋼行業應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推動綠色發展和智能制造,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和競爭力;同時積極開拓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為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只有這樣,特鋼行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領跑鋼鐵新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