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劉加軍 李倩 通訊員 孫藝娜 報道
2022年10月,130毫米特厚安全殼用鋼板實現全球首發,率先應用于“國和一號”。
2023年3月,二氧化碳運輸船液貨艙用690兆帕級低溫鋼實現全球首發,并實現整船供貨。
2023年4月,“鞍鋼制造”撐起我國西部地區首堆“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2024年5月,為“海葵一號”獨家供應最高質量等級FH36海工鋼。
2024年7月,助力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開通,使鞍鋼成為海底隧道項目最大鋼板供應商。
2024年11月,開發的高性能船板鋼應用于“夢想號”大洋科考鉆探船。
…………

近年來,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錨定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發揮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研發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效,奮力挺起“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
錨定國家戰略需求
塑造硬核科技“品牌”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建成入列。該船3000余噸鋼板由鞍鋼鋼鐵研究院設計研發,為我國深海探測能力建設和裝備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了力量。
近年來,該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鍥而不舍推動“鞍鋼制造”向“鞍鋼創造”轉變。

圖為研發人員討論不同試驗工藝下的微觀組織特征。
一項項引領行業的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第三代超大輸量低溫高壓管線用鋼”成果榮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獎2023年唯一特等獎,“低堿度高硅球團低碳排放高爐爐料”成果榮獲世界鋼鐵協會第13屆“Steelie”低碳生產卓越成就獎……
一個個驚艷世界的前沿技術和高端產品加快產出:全球首發LPG(液化石油氣)運輸船用VL4-4MOD低溫鋼、全球首發大應變管線鋼板、全球首發特厚核電安全殼用鋼板……
跨越山河,連通世界。該院研發的產品應用于“華龍一號”核電站、西氣東輸四線穿跨帶、“海葵一號”超級能源碗等重大工程,充分展示了鞍鋼的硬核實力。
加強高水平研發平臺
建設筑牢科技強企“平臺”
自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鞍鋼以來,該院開展了高性能材料的應用基礎及共性技術研究,創造出30多個國內“第一”,叫響了鞍鋼海工用鋼品牌,為加速海工用鋼國產化、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出鞍鋼人的智慧和力量。

圖為研發人員討論分析新開發的產品顯微組織。
高水平研發平臺,是突破科學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實力擔當”,是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
近年來,該院加強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國家級重點研發平臺建設取得成效,先后加入海底輸氫管道設計規范、世界汽車用鋼等國際及行業級聯盟6個,牽頭組建遼寧省深遠海裝備關鍵金屬材料創新聯合體,參加先進綠色智能焦化等省級聯盟5個,建成高水平中試基地、檢測中心,新建硫化氫等實驗室,引進超高溫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高端設備,材料研發大數據平臺成功應用并獲得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第四屆智能制造創新大賽最具投資價值獎,為科技創新工作行穩致遠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深耕創新能力“沃土”
作為鞍鋼集團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該院緊緊踐行核心技術創新和高效技術服務兩大使命,成為推動鞍鋼集團加快建設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可靠核心科技力量。

圖為研發人員在做金相實驗。
近年來,該院遵循科研機構內在規律,確定了清晰的科技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體系,基本完成了“產品+工藝+共性”的研發單元體系建設,創新創造科學系統的機制體制,確保成為國家和企業可靠的核心科技力量。
該院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具有自身特點的“去行政化+雙體系兩機制”改革,完成專業職能序列和研發序列轉換;推動研發技術體系與生產技術體系、工程技術體系結合;整合專業資源,夯實基礎推進研發單元建設,加強系統研發和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了科研合力。
實施人才強企戰略
奏響時代奮進“強音”
10余人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余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央企業頂尖科技人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興遼英才計劃”等人才培養工程,1支團隊榮獲遼寧“時代楷模”團隊稱號,1人榮獲遼寧“時代楷模”稱號,1人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4人榮獲中國金屬學會青年科技獎,2人榮獲“鞍鋼科學家”稱號,6人獲評為“鞍鋼科技領軍人才”,3支團隊榮獲“鞍鋼科技創新突出貢獻團隊”稱號……如今,在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各類人才淬煉本領、攻堅克難,正在實現由“盆景”向“風景”的轉變。

圖為研發人員在檢查鋼板。
近年來,該院把人才工作納入年度握指成拳重點任務清單,借助“雙選會”“獵頭公司”“聯合實驗室”“黨建共建”等紐帶引進專業人才;建立“一績效三評價”制度體系,持續完善實施崗位績效考核;通過實施“掛職鍛煉”“青年創新基金”“后備英才計劃”“雙導師”等,促進青年快速成長。同時,該院還暢通人才成長渠道,實施研發層級“積分滾動制”,完成首席研究員評聘;基本完成面向未來的人才梯隊建設,不斷激活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發展引擎”。
創新驅動的“路線圖”已經繪就,科技“引擎”已經全速運行。面向未來,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將著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著力提升研發體系效能,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增強核心技術競爭力,當好“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點燃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新鞍鋼和助力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