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報道組
只需在鋼中加入0.1%,就能提高強度10%~20%、減輕結構重量15%~25%、降低成本8%~10%,并可改善鋼的耐磨性、延展性、強度、硬度等性能,這就是具有“現代工業味精”之稱的釩;密度僅為鋼的50%,但強度超過普通鋼約18%,在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等高端制造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是被譽為“未來金屬”的鈦。一個代表現在,一個代表未來,河鋼集團承德釩鈦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承德釩鈦)如同一位高超的作曲家,將現實主義與未來主義完美融合,以釩鈦和鳴奏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精彩樂章。
在燕山腹地的承德釩鈦,地處探明83.72億噸釩鈦磁鐵礦資源總量的河北省承德市,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40%以上,資源優勢極為獨特。
近日,《中國冶金報》記者走進承德釩鈦,深入挖掘其發揮釩鈦特色優勢,開辟全新賽道的故事。
創新:非凡的釩鈦之路
1954年,承鋼的前身——熱河鐵礦廠,被新中國列為前蘇聯援建的141個項目之一。自此,在中國塞北大地上,承德釩鈦開始了不同凡響的發展之路。
“作為中國釩鈦產業化先導企業,承德釩鈦始終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深入落實國家新材料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釩鈦材料創新基地。”承德釩鈦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振全表示。
從熱河鐵礦廠的成立,到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模擬試驗的成功,再到世界首條亞熔鹽法清潔提釩示范生產線的問世;從中國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和釩提取加工技術發祥地,到中國釩鈦鋼鐵產業化先導企業,再到世界著名的三大釩鈦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可以說,承德釩鈦在創新之路上行穩致遠,實現引領。

圖為參觀承德釩鈦亞熔鹽產線
2017年,世界首條亞熔鹽法清潔提釩生產線在承德釩鈦投入運營,開啟了釩產業清潔生產、綠色轉型的嶄新里程。“亞熔鹽高效提釩鉻與傳統的提釩鉻生產工藝相比,具有顯著的優勢。首先,其采用了清潔生產的理念,整個生產過程無廢水、無廢氣、無廢渣,有效地減少了環境污染。其次,該產線生產成本降低了10%,同時釩回收率提高了10%以上,鉻的回收率也從不能回收提高到了90%,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該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趙建東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道。

圖為世界首條亞熔鹽法清潔提釩生產線
此外,經過長期積累和發展,承德釩鈦已經擁有世界最大的2500立方米釩鈦磁鐵礦冶煉高爐、世界最大的150噸提釩轉爐、世界最大的提釩回轉窯;擁有500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發明專利達到100余項。其中,亞熔鹽高效提釩鉻、含釩爐渣進行釩合金化增釩精煉技術、電鋁熱法冶煉釩鋁合金技術、商用釩電池電解液的制備方法等專利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圖為承德釩鈦冶煉的釩渣

圖為承德釩鈦的歷史資料
雄厚的創新實力、先進的工藝裝備必將迎來豐碩的秋季。承德釩鈦通過提高釩鈦產品的產量、鐵水的含釩量、釩的回收率及擴大釩鈦在非鋼領域的應用等方式,以進一步開發和利用釩鈦資源,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走進承德釩鈦釩液流儲電展示車間,一套“光伏—釩儲能示范系統”展示著釩電池廣闊發展空間。

圖為承德釩鈦光伏-釩儲能示范系統
全釩液流電池作為一種水溶液體系的電化學儲能裝置,相比目前廣泛應用的鋰電池具有諸多優勢。“釩電池通過常溫常壓水體系運行,無火災、爆炸風險;釩電解液可循環利用,無污染隱患,擁有長達20年~25年的壽命,特別是在4小時以上的中長時間儲能方面表現出色;充放電循環次數可達10萬次以上,實現頻繁、大電流充放,無衰減。”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道。
未來,在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的背景下,大容量、高壽命、可回收性強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有望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綠電的平穩消納需要大量的儲能設備,這些儲能設備能起到平滑輸出電力的作用,減少新能源電力供過于求時的棄風棄光現象。
釩鈦產品是承德釩鈦的核心產品。
2月6日,承德釩鈦7噸高純釩產品在釩鈦產業園區整裝待發,一罐罐產品整齊地排列著。“這批產品是純度為99.6%的高純粉劑釩,將發往東北地區知名催化劑制造企業,用于特種催化劑化學產品生產。”該公司工作人員說。

圖為承德釩鈦高純釩產品
據介紹,承德釩鈦新材料主要包括釩基材料、鈦基材料。釩基材料有高純粉劑釩、片劑五氧化二釩、三氧化二釩、氮化釩、50釩鐵、80釩鐵、氮化釩鐵、釩鋁合金等,鈦基材料有鈦板、鈦合金粉末和鈦精粉等。承德釩鈦已成為國內主要的高純粉劑釩生產企業,高純釩材料榮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稱號,釩鋁合金品質達到了宇航級標準;粉釩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優良的產品質量得到海內外客戶一致認可。99%航空片釩生產線通過了美國大型鈦合金企業質量認證,并使承德釩鈦和其形成了戰略合作關系。

圖為承德釩鈦高純粉劑釩材料
目前,承德釩鈦鋼鐵用釩產品實現全覆蓋,還成功開發了99.9%化工級氧化釩、釩電池電解液、金屬釩、鈦合金粉末等一系列高端領域釩鈦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產品體系。
品牌:因為有釩鈦而不平凡
隨著國家航空航天、海洋船舶、鋼鐵冶金、化工醫療、新能源等產業的發展,釩鈦的作用日益凸顯。

圖為載人潛水器用釩鈦產品
“承德釩鈦堅持依托承德市豐富的釩鈦資源,面向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方向,落實國家新材料發展戰略,以重點行業領域和新產業、新業態市場需求為牽引,聚焦釩鈦新材料產業與航空航天、綠電儲能、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持續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釩鈦材料創新基地。”張振全表示。
“我們的產品天然含有釩、鈦,因為含釩,所以品牌不凡。”趙建東介紹。

圖為參觀承德釩鈦展覽館
據了解,承德釩鈦的高純粉劑釩材料具有釩元素含量高、耐腐蝕性強、彈性好、重量輕等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鈦如果作為合金元素,廣泛用于普通低合金鋼、合金結構鋼、合金工具鋼、高速工具鋼、不銹耐酸鋼、耐熱不剝皮鋼、永磁合金和鑄造鋼。
一直以來,承德釩鈦以含釩優特鋼轉型升級為帶動,大力推進“鋼鐵向材料、制造向服務”轉變,提升高端釩產品和含釩優特鋼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近兩年,4.6萬噸含釩鋼材直供我國海外首個“華龍一號”核電工程,含釩熱軋卷板深度對接中集集團等高端客戶,超厚鋅層產品穩定供應全球著名冷卻塔制造企業;直徑63.5毫米HRB550超大規格含釩優特鋼成功下線,直供巴拿馬鐵路跨海大橋建設;承德釩鈦開發冷軋熱基鍍鋅新產品,服務于卡塔爾體育場空調系統,為世界杯增色添彩……精準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承德釩鈦力量。

圖為參觀承德釩鈦冷軋廠
截至目前,承德釩鈦已經實現工程定制產品新增72項重點工程,累計向121項工程供貨25.5萬噸,高強鐵路耐候鋼銷量同比提升320%,高端產品占比超六成,品種結構售價提升211元/噸。
“承德釩鈦的鋼材即使不另外加釩、鈦合金,僅靠殘余含量就能起到顯著的性能提升作用,這是我們的天然優勢、核心特色。”鋼鐵材料研發部部長林大帥介紹道。
以含釩、鈦優質產品配不凡優質服務讓承德釩鈦產品在市場上贏得愈來愈多的青睞。
“隨著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聚焦新產業、新業態,瞄準海外綠色新能源領域進行深耕,以產品定制化生產,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以‘一單一策’為客戶提供產品全流程使用方案,在工藝上也持續改進,不斷突破技術難點,全面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創效能力。”承德釩鈦市場管理部部長黃宏家介紹說。

圖為承德釩鈦冷軋廠鍍鋅產線
近年來,承德釩鈦切實擔當起鋼鐵材料綠色產業鏈驅動者角色,在含釩優特鋼等鋼鐵材料生產工藝和流程設計方面,采用綠色技術組織生產,統籌上下游產業,推動綠色鋼材應用,真正打造了從供應端到用戶端的綠色低碳鋼鐵全產業鏈。
同時,承德釩鈦還組織營銷經理、產品工程師與客戶深入對接,詳細了解海外客戶生產工藝需求,結合客戶產品使用環境、性能需求等優化工藝制度,為訂單生產構建了完善的支撐體系。
其中,承德釩鈦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和戰略客戶,充分發揮小微團隊和技術營銷優勢,與產線技術人員共同對接用戶,推進含釩優特鋼轉型升級;關注產品訂單個性化和小眾化需求,提升精軋特鋼、高強特鋼等含釩優特鋼產品創效能力,并為客戶提供EVI(供應商先期介入)精準服務,全面增強與高端客戶之間的黏性。
2024年5月26日,徐大堡核電4號機組環吊橋架模塊順利吊裝就位,為核島反應堆廠房內部設備的后續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其中最為核心的關鍵支撐部位所需的高強鋼筋全部由承德釩鈦供應。截至目前,承德釩鈦累計為該項目供應含釩優特鋼32000余噸,其中高強大規格產品占95%,確保了徐大堡核電站項目里程碑式建設節點按計劃如期完成。
這只是承德釩鈦含釩優特鋼直供國家重點工程及海內外高端客戶的一個縮影。

圖為整裝待發的承德釩鈦冷軋鍍鋅卷
2月9日,承德釩鈦7000余噸薄規格集裝箱用鋼發往中集集團,用于集裝箱生產原料。與中集集團合作以來,承德釩鈦已為其集裝箱板塊13個生產廠、車輛板塊3個生產廠累計供應超120萬噸熱軋卷板產品,從產品質量、保供實力、銷售服務等方面,都贏得中集集團的高度認可,已連續4年榮獲中集集團“優秀供應商”稱號。
不僅如此,承德釩鈦還實現了酸洗汽車鋼經過深加工后首次供應寶馬汽車,為智利客戶定制研發含釩優特鋼,連續7年持續供應無錫法斯特,含釩優特鋼供應世界最大“充電寶”(國網新源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萬噸薄規格熱軋卷板熱銷非洲市場……所有在國家重點工程和海內外地標建筑使用的鋼材,以及在知名汽車鋼企業、工具制造企業和新能源領域使用的產品,都印證了承德釩鈦品牌的極高知名度和深遠影響力。

圖為用釩鈦產品生產的汽車離合器

圖為承德釩鈦冷軋廠酸洗產線
可以說,為客戶提供更優的服務、不凡的產品,使承德釩鈦贏得了各個戰略客戶的交口稱贊。
2025年,承德釩鈦將突出釋放釩鈦優勢,全力加強產線建設,構建高效低耗柔性生產組織模式,貼近市場、貼近客戶,奮力打造承德釩鈦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一首更華麗的釩鈦和鳴之曲正在承德釩鈦奏響。
(報道組成員:范鐵軍、劉加軍、蘇亞紅、徐可可、樊三彩、朱亞明,本篇執筆:劉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