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三彩
從“XDog”到春晚“顯眼包”,宇樹機器人在國內外再次刮起了一陣旋風。猶記得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舉世驚嘆,而當下,人形機器人概念股高歌猛進,Meta等海外巨頭下場押注,機器人產業也正在迎來自己的“ChatGPT時刻”。人形機器人量產時代疾馳而來。
從政策到市場,人形機器人量產“東風”已至。2023年11月,工信部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到2027年,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市場層面,中投未來產業研究中心報告顯示,隨著人工智能和運動控制系統技術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正成為科技領域的火熱賽道之一,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10.17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2024年—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超過56%,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臺增長至60.57萬臺。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引發更高關注的是馬斯克對Optimus(擎天柱,特斯拉開發的一款人形機器人)量產進度的介紹:根據計劃,2025年Optimus將開啟量產,2026年產量將增加10倍,目標是生產5 萬臺~10萬臺人形機器人,到2027年產量再增加10倍。在馬斯克看來,人形機器人正迎來進入重點領域商用的關鍵節點。
當前,人形機器人量產已進入技術驗證與初期商業化階段,但全面普及仍需跨越一系列門檻。首先,成本問題。2月12日,宇樹科技在京東上架兩款人形機器人,其中價格最高的為65萬元;特斯拉的Optimus Gen2目前成本為5萬美元~6萬美元,高昂的人形機器人價格仍讓市場“望而卻步”。其次,場景限制。當前的人形機器人乃至機器人幾乎只能完成特定任務、適用特定場景,從專用轉向通用、走入普羅大眾生活尚需時日。再其次,技術瓶頸。當下技術的穩定性是一個維度,而AI(人工智能)大模型對機器人的賦能程度將是決定機器人應用前景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如果機器人能夠真正替代人類在工業等領域的價值,確保工廠運轉良好,工業領域也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最后,還需建立行業安全標準與責任認定機制,避免技術濫用或倫理爭議。
《中國冶金報》(2025年02月18日 04版四版)
热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