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鋼鐵的能源環保部,發電車間副主任唐川是個出了名的“技術控”,整日沉浸在數據與設備之間,對能源管理的每一絲波動都異常敏銳。2024年初,一份份電費賬單像沉甸甸的石頭,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那段時間,唐川每天都盯著功率因數的數據發愁。“這功率因數怎么就上不去呢!每個月光力調電費罰款就14.2萬,這可不是小數目啊!”唐川緊皺眉頭,眼睛專注地盯著墻上的電力系統圖。
原來,功率因數是衡量電力系統效率的關鍵指標,每降低1%,就得從電費總額罰款0.5%。
隨著鋼鐵余熱余氣回收技術的提升,2023年重慶鋼鐵自發電率已提升至85%以上。這本是節能降本的亮點,可唐川卻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大問題。在一次設備巡檢中,唐川看著監測儀上不斷跳動的無功功率數據,心中一緊:“不對勁,無功功率怎么這么高?”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問題浮出水面。自發電增加后,外購電量大幅下降,但公司電力用戶卻未同步增加,發電機增發的無功功率無處消耗,電網出現實時反送無功功率的情況,直接導致功率因數下降,進而被考核力調電費。
“必須得想辦法解決,不能讓這個問題一直拖下去!”唐川暗暗發誓。他主動向領導請纓,帶著團隊踏上了前往兄弟單位的對標學習之路。
回到該公司后,唐川一刻也不敢耽擱,馬上組織團隊研討。經過反復討論,一套詳細的實施方案出爐了。當看到試驗機組的定子溫度、軸瓦振動等參數都正常時,他懸著的心才稍微放下了一些。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效果逐漸顯現。同比去年四季度,功率因數提升了8%,電費賬單顯示力調電費大幅下降,重慶鋼鐵因此每年可節省約500萬元。(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