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呂林 滕珊 通訊員 張磊 報道
通訊員 張磊 攝影
1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鞍鋼集團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第三冷軋廠考察,了解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2月6日(大年初九)一大早,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中國冶金報社新春走基層記者來到本鋼,拜訪技術骨干和勞動模范,與他們聊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話題。
“我就像養一個孩子一樣”
在本鋼技術中心,記者見到了2017年本鋼引入的高級科研人才——東北大學博士出身的苗雋。作為汽車結構及工程機械用鋼團隊長,苗雋帶領團隊先后完成多個新產品研發項目,填補了本鋼相關領域的空白,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中國冶金科學技術獎等多個獎項。
“產品從研發出來到用戶使用滿意再到推廣開來為公司掙錢,我覺得我就像養一個孩子一樣,給我提供的情緒價值和榮譽感更強?!碧崞鹧邪l工作,苗雋用這樣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熱愛。

圖為苗雋為記者講述研發故事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方向。如何落實到工作中?苗雋條理清晰地告訴記者,高端化的發力方向是產品強度和規格的高端化,以及用戶群體的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力方向是結合去年成立的數字所,利用大數據模型等工具有效縮短新品研發的周期;綠色化的發力方向是通過提高電爐煉鋼比例等技術手段實現綠色低碳生產,幫助用戶完成綠鋼產品認證。
企業如何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面對記者的提問,苗雋回憶起自己的從業經歷。從東北大學博士畢業后,苗雋先是在南方的一家民企工作,薪酬待遇并不低,但是他的內心總是感覺“不甘心”——苦學多年讀成博士卻無法創造博士該有的科研價值,再加上東北人的“戀家基因”,苗雋最終選擇回到東北,加入本鋼。
“一個是待遇問題,要解決后顧之憂。一個是工作環境,能給我們提供一個什么樣的平臺很重要?!泵珉h告訴記者,在本鋼,自己有機會參與國家級重要項目的研發,這大大開闊了自己的眼界。這里不限制科研思維,不以追求短時間出效益為目標,能夠提供寬松的科研環境。他很感謝本鋼提供的平臺,促使自己成長。
他指著墻上一個個獲獎證書,為記者講述背后的研發故事。苗雋認為,有了好的平臺,企業的科研人員要想出成績,就得琢磨“把東西做到極致”。這就需要科研人員坐得住、能吃苦,堅持不斷地學習——不光要掌握最新的科研進展,還應該低下頭,虛心向生產一線的工人師傅們請教現場經驗,因為所有科研成果的落地都離不開這些一線工人的操作實踐。
“我們需要年輕人”
在本鋼板材煉鐵總廠,記者跟隨高爐設備作業區特級技師張守喜,體驗了一把高爐設備巡檢工作。戴著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腳蹬勞保鞋,手上握著的小手電像一個探照燈,射出的光線在高爐的各種設備之間穿梭、停留,不遺漏任何一個可疑的故障點……正常上班時間是8點鐘,張守喜卻總是提前到單位,趕在早會前完成一圈高爐作業區的巡檢。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里,他也忍不住來現場轉了好幾趟。他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來本鋼考察的報道我看了好多遍,他的到來讓我們一線工人干勁非常足?!?/span>

圖為張守喜帶著記者巡檢高爐設備
直言自己“停不下來”的張守喜是本鋼有名的“工人發明家”,深耕基層一線30多年來,解決了200余項高爐設備疑難問題,獲得國家授權專利71項,持有專有技術20項,去年更是憑借研制的高爐開口機鉆桿卡具榮獲全國總工會主辦的全國職工“五小”優秀創新成果獎。
已經收獲了全國鋼鐵行業勞動模范、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遼寧省“十大創新能手”等諸多榮譽的張守喜現在就心心念念一件事:培養年輕技能人才?!拔覀冃枰贻p人。我這個年齡馬上要退休回家,需要一批年輕人來跟上?!彼嬖V記者,目前與他簽訂師徒合同的“90后”占比已經超過50%。
年輕人活潑好動,理論知識強,但是動手實操能力弱是一個普遍現象。為此,他要求自己做“嚴師”,“逼他們一把”。他給每個徒弟一把工作中必備的卡尺作為拜師的見面禮,傳授他們“善觀察、勤動腦、多動手、能總結”的12字工作“秘訣”,每年給徒弟們下任務,帶著他們做項目、寫論文、申請專利,還揚言要進行指標考核。
“必須得這么搞!這樣下來,有的徒弟他真用心、真琢磨,每天問你的問題也多了。我就希望把這樣好學、好動、好鉆研的孩子帶起來,再以他們為點,帶動他們周圍的一批人,慢慢把整個的技能水平都提高。”說起徒弟,張守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現在有幾個徒弟已經升上去,是我的領導了,他們的能力和表現有目共睹?!?/div>
臨走前,張守喜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最近準備給自己牽頭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置辦3D打印設備。“這些小孩想象力豐富,畫個圖,打印出來,拿著這個模型講,多生動!”
“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
在本鋼設備工程公司的辦公樓里,將近一層樓都是電氣操作實訓基地,涵蓋了電氣自動化系統、電纜接頭制作、電纜故障查找實訓,以及多媒體教學培訓、職工書屋、電工競賽模擬現場等內容。這是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工匠等榮譽,有著工人中的“大滿貫”得主美譽的本鋼設備工程公司首席技師羅佳全一手創辦起來的“寶藏基地”。

圖為羅佳全帶領記者參觀實訓基地
羅佳全帶著記者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參觀,每到一處,都詳細講解各種配置,如數家珍。在電纜故障查找實訓室里,墻上展示著各種故障電纜的實物,地上擺放著一系列測試機器,連接的電纜直接延伸出室外。羅佳全告訴記者,這里的高壓電纜完全還原現場,別處難尋。曾經外地工程出現電纜故障,當地電力局的同志查找兩天兩夜也沒有找到故障點,他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在長達1公里的埋地電纜里找到了故障點,而這都是歸功于他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積累。為此,他專門設計了這樣的實訓室,以便讓更多的人通過這種貼近現場的實訓,掌握他所擁有的經驗。
談起建立實訓基地的初衷,羅佳全說,每個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向往,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這些向往很難實現。
除了建設電氣操作實訓基地,羅佳全還倡導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因為項目的落地過程可以鍛煉操作人員的技能,落地以后的維護和升級又能提供源源不斷的鍛煉機會。他告訴記者,本鋼最新研發落地的布袋除塵器集散控制系統就是這樣的成功案例,“出一個產品,人才就能成長一批”。
挨著實訓基地的房間,是掛著工人名字頭銜的熱工儀表設備安裝調試專業衛星站、低壓電氣設備系統調試專業衛星站、高低壓電氣設備安裝專業衛星站的辦公室。羅佳全笑著介紹道,掛名者都是自己的徒弟,已經成長起來,可以獨當一面,牽頭成立自己的工作站了。
羅佳全勞模創新工作室還是遼寧省“本鋼電氣儀表及自動化創新工作室聯盟”的盟主。這個由遼寧省總工會命名的聯盟,旨在充分發揮同行業、同專業創新工作室的“集團軍式”團隊作戰優勢,在創新攻關、技能傳授、人才培養、崗位練兵等方面進一步激發創新工作室之間的整體活力,破解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和“卡脖子”技術難題,彰顯聯盟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來本鋼考察的時候,羅佳全在現場?;叵氘敃r的場景,他難掩興奮地說:“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來了以后,我更加堅定了這個想法?!彼嬖V記者,自己這個“新八級工”,有責任帶好團隊,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去建設好企業和我們的國家。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