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張鷹 報道
深夜的工廠里,檢測人員老馬正借著月光和燈光,在寒風中檢查容器焊縫內部的微小裂紋。從業多年,他“被迫”成為擁有30多張不同領域無損檢測證書的“卷王”——航空、特種、冶金……每進入一個新領域,他都要經歷一輪培訓、考試和體檢。“如果能一張證書走天下,該多好?”這個看似遙遠的愿望,正因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袁偉霞的一份建議加速照進現實。

圖為袁偉霞
生死防線——
無損檢測員的“毫米級戰場”
內徑不足2米的容器內,檢測人員蜷縮著身體,手持探頭一寸寸地掃描焊縫。他的工作被稱為工業“醫生”——用超聲波、射線等技術為材料“把脈”,揪出肉眼看不見的裂紋、氣孔。
這份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一顆螺栓的內部缺陷,可能導致整座橋梁坍塌;一段鋼軌的隱性損傷,或會釀成重大事故。“我們手里握著的不僅是探頭,更是人命。”檢測人員擦了把汗。
無損檢測被視為工業安全的“最后防線”,從業者必須通過堪比“通關考試”的嚴格考核:5年持續從業,跨學科理論測試,毫米級精度的缺陷定量實操,包括色覺、體能等在內的身體素質篩查。即便如此,每張證書的有效期僅有5年,“就像醫生要定期考核,我們的技術也得‘保鮮’。”檢測人員笑道。
負重前行——
30多張證書背后的行業痛點
“手里證書越多,責任越大,但負擔也更重。”一位從業20多年的資深檢測人員坦言。
目前,我國無損檢測持證超過30萬人證,國內的發證機構有15家以上。因行業壁壘,無損檢測人員認證不能跨行業使用,同一項檢測技術在不同領域需重復認證。比如,在做超聲檢測時,同一個金屬材料,用于航空部件需檢測人員持有航空領域證書,用于鐵道建設則需其持有鐵道領域證書。“各自為政”的認證體系不僅加重了檢測人員的負擔,也造成了資源浪費。
人員認證時一盤散沙、各自為戰,“走出去”時則更顯力不從心。一家冶金企業負責人透露:“我國產品或設備出口歐美國家時,相關檢測人員必須取得與歐美或國際無損檢測組織互認的無損檢測人員證書,否則就會備受質疑。我們只好花高價讓員工考取國外相關機構的從業資格證書,綜合成本翻了幾倍。”據了解,由于我國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均未經過ISO 17024認可,不少境外機構趁機進入國內市場,開展海外證書培訓、考試和發證活動,收取高昂費用,賺取高額利潤。
推動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認證及國際互認,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破局之舉——
三大建議直指行業癥結
2021年全國兩會(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袁偉霞代表提交了《關于開展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認證及國際互認的建議》,直指行業癥結。她提出三大建議:
一是接軌國際標準,推動機構認證。依據ISO 17024(暨中國合格評定CNASCC03)開展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的認證工作,實現與國際通行要求的接軌,減輕無損檢測人員重復取證給企業和從業人員帶來的負擔,提高我國無損檢測領域人員證書的國際公信力和認可度。
二是打通國際互認,實現全球通行。推進我國無損檢測人員資格的國際互認,為“一帶一路”發展、擴大出口和開展國際貿易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拓展互認范圍,將經驗復制到其他技術領域。對存在類似問題的其他人員能力評價領域進行梳理,開展類似的認證機構認證及國際互認工作,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
“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從業者負擔,也是為中國制造‘出海’鋪路,還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先決條件和必由之路。”袁偉霞強調。
“破壁拆墻”——
從試點到全局的“冶金樣本”
該建議提出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快速響應。
2021年6月份,國內認可機構即開始著手推動冶金行業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認可方案研究工作。
2021年11月份,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與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認可方案》的推進和起草展開討論。
2022年,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牽頭,來自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多名專家共同參與,正式啟動《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認可方案》研制工作。同年底,無損檢測領域的“冶金樣本”初見雛形。
2023年3月份,《無損檢測人員認證機構認可方案》發布,同年8月6日正式實施。
這份方案僅有8頁,卻承載著無損檢測人數十年的期待——統一標尺:將多個細分領域的檢測人員要求整合為“一冊通”,破解“無統一標準可依”困局,規范和統一國內人員認證工作;國際接軌:100%對標ISO 17024,實現國際認可,提升我國在國際無損檢測行業的話語權和公信力。
未來可期——
認證“減法”換來效能“加法”
隨著機構認證、國際互認相關工作不斷推進,中國無損檢測人員取得“技能護照”指日可待。
“國際互認后,檢測人員有更多時間鉆研技術,而不是疲于應付考試。企業也可以省下大筆資金。”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算了一筆賬:國際互認后,預計企業無損檢測人員培訓費用及人力成本可降低50%以上。這些省下來的“隱形成本”,可用于實實在在的技術升級。“以前要花錢‘重復證明自己’,以后這筆錢可用于‘超越自己’。”該技術人員表示,國際互認不僅簡化了認證流程,還“解放”了資源,有助于效能提升。
國內的專業人員資質認證在國際上“刷臉成功”,帶來的好處不止是通關快、節省成本。從事產品出口業務多年的“老外貿”不由得展開聯想:“‘國際通行證’在手,國外客戶對咱品牌的信任度也會噌噌提高,這可比在展會上撒名片實在多了。國際認證圈‘混’熟了,談起合作來也會容易不少。”
“當中國檢測人員手持‘技能護照’走遍全球時,不僅意味著行業效率的飛躍,也是中國標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袁偉霞展望道。
達成國際互認后,袁偉霞還期待著破解無損檢測“同技術不同證”的困局,實現國內全業態“一證通行”。
或許在不久后,無損檢測人員僅需一張薄薄的證書,就能穩穩托起中國制造的安全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