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我此次提出的‘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的建議與之不謀而合。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已經刻不容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礦所屬中國一冶電焊工、高級技師趙宗合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圖為趙宗合
他表示,隨著我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焊工作為基礎性、關鍵性技能工種,在鋼結構、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同時也面臨著焊接工人數量缺口大、技能人才梯隊斷層、傳統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需求結構性矛盾等問題。
《2024年湖北省技能人才需求職業(工種)參考目錄》顯示,焊工月薪中位數約為6000元,處于“急需緊缺”狀態。同時,據鋼結構行業協會統計數據,目前“60后”“70后”焊工合計占比達61%,“80后”占比為26%,“90后”占比僅為13%,技能人才梯隊面臨斷層風險。此外,傳統人工手動方式焊接效率低、工作強度大,而機器人焊接目前大部分采用示教方式編程,編程效率低。
為此,趙宗合建議,強化企業技能人才培訓載體建設,在先進鋼結構、高端裝備制造、特種材料焊接優勢區域,扶持打造區域性培訓中心;下更大力度補助企業研發和培訓投入,以企業為中心鏈接政策激勵、職業教育、行業資源,打通“企業培養+創新賦能+產業升級”鏈條;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加強機器人焊接操作、特種材料焊接工藝培訓;推動社會將從事焊工職業由“從事手工勞動”向“投身現代化制造”的觀念轉變,優化焊接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落實技能等級與薪酬、職稱掛鉤,增強年輕人入行意愿。
此外,趙宗合認為,要提高一線產業工人特別是特殊工種工人收入。“當前,我國一線產業工人特別是從事特殊工種工人的收入水平和保障,不能與其工作價值和付出形成相應對照。”趙宗合認為。數據顯示,一線產業工人平均月收入普遍在4000元~6000元,特殊工種收入也僅在6000元~8000元,難以滿足工人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產業工人從事的技術工作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從業人員往往需經歷長時間的培訓和實踐積累。”趙宗合表示,以鉗工為例,從基礎操作到熟練掌握各種精密零部件的加工,至少需要3~5年的學習和實踐。
“完善優化現有薪酬體系是當務之急。”趙宗合認為,應加快完善及制定“新八級工”制度,并著力完善針對產業工人在企業內部的多維度職業晉升通道,包括職級升遷、設立技術專家崗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