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在國家“雙碳”戰略引領與建筑業綠色轉型的背景下,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憑借其低碳環保、高效集約、抗震安全的顯著優勢,已成為推動建筑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當前,我國已形成“國家戰略統籌、技術標準支撐、地方創新實踐”的協同推進格局。
不過,當前,我國鋼結構住宅市場滲透率不足1%,與發達國家40%以上的水平差距顯著。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斯浪看來,法律適用滯后、監管機制脫節、激勵約束失衡、央地協同不足等問題,已成為制約鋼結構住宅高質量推廣的瓶頸,亟須通過系統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圖為袁斯浪
對此,袁斯浪提出5方面建議。
一是加快專項立法進程,構建全周期法律支撐體系。建議以頂層設計為突破口,在《建筑法》修訂中增設“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專章,明確其作為新型建筑工業化核心載體的法律地位,同步推動《綠色建筑促進條例》《建筑產業現代化條例》等配套法規制定,形成“專項立法+行業標準+地方細則”的三級法律體系。
二是建立穿透式監管體系,實現全鏈條閉環管理。針對行業監管碎片化問題,構建“機構重組+技術賦能+協同治理”的新型監管框架。機構改革層面,在住建部設立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建筑監管司,形成垂直化專業監管體系。技術支撐層面,強制推行預制構件唯一性編碼制度,要求構件嵌入可追溯電子標簽。協同治理層面,建立住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四部門聯合審查機制。
三是優化市場激勵機制,建立雙向調節制度。構建“靶向激勵+剛性約束”的政策組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創新激勵端,設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基金;完善綠色金融工具,開發“裝配率掛鉤貸款”產品等。質量約束端,推行產業鏈質量聯保制度,要求設計、生產、施工企業共同承擔終身保修責任;建立行業信用評價體系,對重大質量責任事故實施“一票否決”等。
四是構建央地法規協同機制,破除制度性壁壘。針對地方保護主義與技術標準割裂問題,實施三軌并行的改革策略:立法協同層面,在《立法法》框架下建立地方性法規備案審查機制。標準統一層面,組建全國鋼結構住宅建筑標準化委員會,重點推進跨區域構件認證互認、產業工人技能證書互通、工程驗收流程互信等。利益協調層面,建立跨省項目稅收共享機制,將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推廣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等。
五是深化循環經濟立法,創新全生命周期治理。將鋼結構住宅納入循環經濟立法框架,構建“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全鏈條治理體系。如在設計源頭端,修訂《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強制要求施工圖設計包含構件拆解方案與材料回收率測算。施工過程端,實施建筑垃圾分級管理制度,推廣“零廢棄工地”認證制度。拆除再生端,制定《建筑拆除再生利用管理辦法》,明確90%以上鋼結構構件強制回收要求;在雄安新區等試點地區推行“碳積分”制度,將建筑拆除階段的資源化利用率與企業碳配額掛鉤。通過法律強制、市場激勵、技術支撐三管齊下,推動建筑行業從“線性消耗”向“循環再生”模式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