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慶 通訊員 蘭娜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我國鋼鐵行業正經歷著從“黑色冶金”向“綠色智造”的深刻變革。2025年2月17日發布的“2024年度鋼鐵行業綠色低碳引領十大事件”榜單中,由北大先鋒技術賦能的全球最大轉爐煤氣制甲酸鈣項目赫然在列,成為研究中國工業體系低碳轉型的重要樣本。
?圖為全球最大轉爐煤氣制甲酸鈣鋼化聯產項目現場
據介紹,該榜單經網絡征集、自主推薦、組織單位綜合等多維評審機制篩選產生,入選項目均具有顯著的行業示范效應。值得關注的是,石橫特鋼-阿斯德鋼化聯產項目在“雙碳”目標提出前就已先行完成產業化應用,自2018年投產以來已平穩運行6年,累計減碳量已超過200萬噸,創新性的產業鏈耦合模式,助力鋼鐵生產實現儲碳固碳和經濟效益雙提速。
作為鋼鐵綠色低碳轉型的典型案例,該項目通過構建“煤氣資源化利用—高端化工品生產—碳資產增值”的價值鏈閉環,實現了能源的跨行業優化配置。利用鋼鐵行業副產煤氣取代煤基H2和CO,經凈化、提純后用于生產化工產品,一方面避免了將CO轉化為電力這種高碳排放強度的利用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約一部分煤基H2和CO工藝需要消耗的煤炭,從而大幅減少鋼鐵、化工兩個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化石能源消耗量。數據顯示,石橫特鋼每年將副產的4.5萬標準立方米轉爐煤氣輸送給阿斯德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北大先鋒轉爐煤氣PSA-CO技術提純的CO 進行化工合成,生產20萬噸甲酸及5萬噸甲酸鈣等高附加值產品,形成超過30萬噸/年的穩定碳減排量。若參照當前碳市場90元/噸的基準價測算,相當于年均可創造2700萬元的碳減排收益。
這本質上是在破解傳統重工業的“不可能三角”。行業分析師指出,在鋼鐵行業利潤空間受大宗商品波動擠壓的背景下,該鋼化聯產項目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降本增效(副產煤氣CO利用可降低碳稅成本)、產品升級(化工品毛利率較普鋼產品高20個百分點)和環境效益的三重突破。該項目采用的轉爐煤氣提純CO 技術徹底打通了鋼鐵煤氣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壁壘。市場將鋼化聯產比作“嵌入鋼鐵軀體的化工芯片”,認為這種跨行業協同創新正在催生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溢價。
從推動產業低碳發展的視角觀察,此類項目的規模化復制對實現減排目標具有戰略意義。據鋼鐵行業有關機構測算,若將現有轉爐煤氣發電模式中的30%改造成鋼化聯產路徑,全行業年均可新增碳減排潛力約5000萬噸,相當于再造一個千萬噸級林業碳匯項目。這種基于循環經濟的“去碳化”改造,正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手。
政策層面,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鋼化聯產等先進技術,深挖節能降碳潛力。除本次入選的石橫特鋼-阿斯德鋼化聯產項目外,北大先鋒還參與晉南鋼鐵-沃能化工等項目的落地,標志著鋼化聯產模式已從試點示范進入規模化推廣階段。
鋼化聯產模式的成功應用,打破了鋼鐵煤氣用于燃燒、發電的發展瓶頸,將一氧化碳固化到化工品當中,與此同時完成了二氧化碳捕集,使企業在減碳的同時,實現了耦合轉型、協同增效。當“碳資產”成為資產負債表上的新科目,傳統重工業的轉型故事或將書寫出更富想象力的產業升級篇章。
《中國冶金報》(2025年02月27日 05版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