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明鑒
春節假期剛過,一則“DeepSeek+柳鋼專屬釘釘,辦公更輕松!”的消息,在柳鋼職工中引發廣泛關注。現在,大家有了自己的“數字小秘書”——基于DeepSeek模型的“AI(人工智能)助理”,工作效率“蹭蹭”往上漲。
“AI就像產業界的‘超級引擎’,正轟轟烈烈推動著產業變革和行業轉型。”2月11日,柳鋼數智化發展中心總經理陸兆剛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時代,柳鋼不能缺席、不能落后,柳鋼正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學習應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
陸兆剛表示,事實上,近年來,隨著行業市場環境、發展環境的變化,柳鋼大力推動“數智柳鋼”建設,在不斷增強員工應用人工智能能力的同時,不斷讓人工智能與鋼鐵生產運營業務融合。目前,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已經在柳鋼生產、管理中落地涌現,并有效地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那么,“AI+鋼鐵”,到底碰撞出了什么樣的奇妙火花?
在廣西鋼鐵轉爐車間集控室內,“AI+煉鋼”上演了一場神奇的“變形記”。
以前,煉鋼工人判斷爐內情況,全靠多年積累的“獨家秘籍”,盯著爐口火焰瞧,判斷爐內化學反應程度、爐渣形成情況等,不僅學習時間長,而且質量不穩定,還存在一定危險性。
現在,“智能看火技術”閃亮登場,就像給轉爐安上了一雙“火眼金睛”。通過高清攝像頭和先進的圖像識別算法,實時捕捉爐內火焰的顏色、形狀、亮度等信息,再經過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算法“大腦”的快速處理,就能精準判斷爐內情況,為煉鋼過程提供精準指導,實現精益生產。
該廠技術團隊還開發了工藝參數分析工具,打造出面向煉鋼的智能化平臺。這個平臺像個“多面手”,在AI鋼包底吹氬控制和一次除塵風機控制上也大顯身手,不僅把人工操作差異帶來的質量風險降到最低,還成功幫企業省下了生產成本和人員培訓成本。
廣西鋼鐵煉鋼廠技術專家陸志堅笑著說:“那些以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工經驗技術,現在都被我們‘翻譯’成了實實在在的數字化、智能化語言。這項技術一用,不僅減少了人工誤判造成的損失,還能用更小的投料量產出更好的鋼。”
2025年初,柳鋼冷軋廠迎來一位“算賬小能手”——首個“AI數智鋼卷成本平臺”成功上線。“AI+鋼卷”的組合,讓算賬經營變得具象化。
在看不見的“數據后臺”,冷軋鋼卷全生命周期產生的能源成本、備件消耗、人工成本等數據信息,正悄無聲地奔涌,匯集到“AI數智鋼卷成本平臺”這一“池子”。
操控室內,技術員王松打開電腦里的“AI數智鋼卷平臺”,鋼卷牌號、規格,每道工序中水、電、氣、工業介質、人工等成本,精確到幾分錢,一目了然。
冷軋廠電氣主任工程師朱旋介紹,目前該平臺成本數據準確率達到95%以上,為企業實現精益管理、算賬經營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檢測中心鋼鐵快分室,好戲也正在上演。伴隨著“砰”的一聲清脆聲響,一枚鋼樣通過風動送樣管道從轉爐煉鋼平臺“飛”至檢測區域。隨即,機械手如訓練有素的雜技演員,熟練流暢地取出試樣,并巧妙地將其傳遞到另一臺機械手進行樣品制備,不一會兒,又將樣品送入了直讀光譜儀,進行成分分析。
這套系統是廣西首條智能化全自動鋼鐵分析檢測線,僅需170秒便可反饋檢測結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分析數據的準確度。
類似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柳鋼創新實施和落地了一批信息系統和智能化應用場景。
2024年,柳鋼集團正式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AAA級評估,成為廣西第二家獲得AAA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證書的企業。4家下屬企業獲得“廣西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或“廣西數字化車間”稱號。
陸兆剛說:“2025年是集團‘精益管理年’,也是集團‘數據治理’攻堅之年,我們會不斷利用AI工具,高效挖掘數據價值。2024年組建的AI團隊,像一群尋寶人,深挖大模型的優勢,完善‘柳鋼一朵云’建設,努力把海量數據‘攥成一個拳頭’,實現統一管理和高效利用,助力集團實現精細化管理。”
《中國冶金報》(2025年02月18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