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礦產資源領域改革,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首次將戰略性礦產資源納入法律框架,但尚未構建覆蓋戰略性礦產資源探采供儲銷各環節的法律政策體系,也缺少市場執行主體。”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強調。

圖為邵安林
今年兩會期間,邵安林提交了《加快健全完善法律政策體系,為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提供法治保障》的建議。他注意到,《關于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全力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要求,與自己的建議方向高度契合。
在談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時,邵安林認為:“報告為鋼鐵行業釋放了‘穩需求、促轉型、強創新’的明確信號,其中多項內容對鋼鐵行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例如,赤字率擬按4%安排,赤字規模增至5.66萬億元,并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至4.4萬億元,重點用于基建投資、土地收儲等領域,將直接拉動用鋼需求,提振鋼材市場行情;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目標,強調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這對高耗能的鋼鐵行業提出了明確的轉型要求。

圖為邵安林正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
“報告還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這預示著人工智能技術在鋼鐵行業的應用將進一步深化。”邵安林認為,當前AI(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鋼鐵產業的賦能已從單點應用邁向全鏈條重構,未來需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夯實數據基礎。要加快構建鋼鐵企業新型全流程一體化信息基礎設施,構建“統一標準、統一架構、統一數據規范”的企業級數據中臺。
二是強化技術研發。聚焦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及工控型生成式AI模型系統等關鍵環節,加大對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力度。同時,注重產業生態協同,加快開發鋼鐵行業大模型,降低AI應用門檻。
三是擴展場景應用。推動鋼鐵行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模型升級,從生產向研發、服務等業務延伸,實現跨行業協同融合。
“總之,要積極通過AI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系統性重構鋼鐵企業的生產、管理、服務模式,推動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邵安林表示。
